時值年中,中央和地方都開始為下半年經濟未雨綢繆。
      6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併在會上強調,要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確保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面對即將發佈的5月宏觀經濟數據,李克強的這番講話自有深意。一季度各地經濟數據並不好看,因節能降耗指標的硬約束,中西部的能源大省和能耗大省雙雙輸在GDP目標的及格線上,有些省份成績幾經腰斬。同時房地產市場預期的改變,打斷了中東部省份此前一路高歌的房地產投資,一些城市又開始浮現“鬼城”魅影。種種跡象促使中央在4月和5月啟動了鐵路、基礎設施、棚改等一系列的“微刺激”的財政政策和手段,併在這些事關發展大計和民生關切的領域“定向”輸血,提供寬鬆的貨幣條件。
      現在,是考驗中央近兩月的“微刺激”和“定向寬鬆”效果的關鍵時刻--這事關下半年政策取向的基本定調,同時也是對地方執行穩增長政策配合度檢查的最佳時機,以防止新一輪“下有對策”形成慣性。
      換句話說,在今年確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總體基調不變的前提下,上半年中央政府能做的都做了,不能要求再多了,再多就要陷入類似2008年的“刺激+放水”困境的陷阱了,這是中央堅決要避免的一條路。那麼,接下來什麼各地政府不折不扣地執行,不光是執行基礎設施和棚改等落到地方政府管轄內的微刺激政策,更要執行新一屆政府執政之初就提出的命題--簡政放權,釋放改革紅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儘快啟動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李克強曾在不少場合提出,地方政府直接與企業接觸,直接聯繫人民群眾,尤其是基層政府,屬於我們通常講的“最後一公里”。政府機構改革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職能轉變能不能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政府。而中央通過取消和下放政府審批事項激發市場活力,對於提高服務業比例、增加就業拉動經濟,是一個強烈的預期信號,而且已初見成效,下一棒,接力的正應該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
      今年3月兩會期間,曾有地方政府提出要在4月底前出台機構改革方案,6月啟動改革,但也有很多地方至今尚未見有明確的改革時間表。改革遲遲不能落地,一是與各地方的行政效率有關,二是放權改革引起的各種利益糾葛,阻礙了實際效果的體現。畢竟,地方政府習慣了通過上大項目、拉大投資來立竿見影地提高GDP,干預經濟之手游刃有餘,對於在活水源頭處細緻地激發市場活力,尊重每一個創業者,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用無形的手提供公共服務,依舊顯得那麼陌生。
      因此,接下來即將展開的國務院大督查,勢必會聚焦於地方政府執行政策的程度和自我改革的力度,檢討近半年來的各種穩增長、促改革和調結構舉措,效果是否盡如人意,問題究竟出在那裡,責任究竟該落何處。責任明確之後,未來一旦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完不成,地方官員們也就難辭其咎了〃胡家源)  (原標題:李克強座談會吹了什麼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w98zwfc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