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學-解釋名詞本文引述自: www.cyut.edu.tw/~rtchang/ termsocial.doc 教育社會學名詞釋義 教科書:陳奎熹主編(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有機類比(或譯為有機比擬)(organic analogy)【P.4】: 在社會學上,社會往往被看成是「像有機體一樣」的實體,它的各個部分互相連繫和互相強化。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 26。◆ 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P.5】: 社會或社會群體所表現的整合及整合的程度或類型。社會連帶分為機械連帶和有機連帶兩種類型。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629。◆ 機械連帶(mechanical solidarity)【P.5】: 機械連帶是一種相似性的聯結,主要的特徵是:社會成員間的個別差異甚小、集體的成員有類似的特質;社會成員的情緒感受類似,價值觀類似,具有太平洋房屋同樣的道德規範;人與人之間低度分化(differentiation)而呈現高度的一致性(uniformity),因此,彼此相似,相互聯結,凝聚(agglutination)而融合為一體。機械連帶社會以相似性為基礎,是獨立而封閉的體系;它的型態簡單,分工層次低,社會成員功能的分化不明顯;社會成員的意識由同質的元素所構成,完全受集體意識的支配;個人的角色可以輕易地由他人替換,而這種社會在集體意識的支配下,不斷地複製著相似的社會成員;由於社會成員的相似性高,彼此雷同,因而相互聯結,融為一體。◆ 有機連帶(organic solidarity)【P.5】: 有機連帶是一種「不相似」(dissimilarity)的社會連帶,主要的特徵是:社會成員各有特性,彼此有別,由於個體的不相似性,因此,必須相互依賴,彼此之間需要協調,而相互聯結。有機連帶社會是植基於不相似性的分工社會,社會成員隨著社會分工而發展個性,在機械連帶社會中具有無上權威的集體意識,在分工社會中則東森房屋容讓個別意識發展,形成個人的獨特功能。有機連帶社會具有整合的能力,將分工及分化之後的社會各階層者的不同興趣,凝結於社會體系之內,維持社會的團結與秩序。◆ 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P.5】: 在社會中作為一種團結力量的共同信念及其相關之道德態度。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111。◆ 社會化(socialization)【P.5】: 個人為適應現在及未來的社會生活,在家庭、學校等社會環境中,經由教育活動或人際互動,個人認同並接受社會價值體系、社會規範、以及行為模式,並內化至個人心裡,成為個人價值觀與行為的準繩,此一過程謂之「社會化」。 理想類型(ideal type)【P.5】: 是社會學分析的一種方法,由韋伯(Max Weber)所提出。它是結合一事物之許多可觀察的現象所構成的全形(configuration)或型態(gestalt)。從定義上說,理想類型的構造概念並未21世紀房屋仲介完全包括經驗事實,因此,任何現象都可藉不同要素的強調而發展多種不同的理想類型。理想類型概念有以下兩個功能:(1)便利分類與比較,(2)發展概括論斷的類型,並用以說明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韋伯利用理想類型的方式來敘述「科層體制」(Bureaucracy)的特徵,完全是憑其一些經驗的因素和邏輯的推論,再加上其智慧的想像所形成的一種概念結構。此種理想類型的組織型態,在現實社會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它不是描寫現行某種科層組織的實際情況,而是假想一個由發展而成熟且遵循理性原則運作的科層體制,所應具有的特徵。理想類型雖是抽象的,但(1)它必須含有客觀的可能性,亦即此一理想類型須能用以說明具體的現象,(2)它必須是主觀上有意義的,如社會行動的類型必須可從個人的動機上瞭解得到。 【資料來源】龍冠海(主編)(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學。臺北市:臺灣商務。P.169。◆ 同理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P.5】: 有巢氏房屋自己設身於社會行為者處境而取得理解和解釋的形式。但在社會學方面最廣泛運用的詮釋形式說明(如在M. Weber的著作中),只有當行為的意義能夠為現行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確認時,才把意義算作行為者的。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P.213-214。◆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P.6】: 指長其持續性穩定且有規律的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18。◆ 社會結構是:(1)社會成分之間比較持久的模式或相互關係,如階級(class)結構。(2)某一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中,或多或少比較持久的社會安排模式,如英國的社會結構。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 633。◆ 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P.6】: 社會行為係指個體在社會團體中,與他人互動的行為;這種外顯好房網行為一則受到他人或團體的影響,一則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而這種行為也在企圖影響他人或個體所隸屬的團體。 鉅觀社會學(macrosociology)【P.6】: 社會學分析的層次,內容涉及整個社會及整個社會結構與社會系統。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394。◆ 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P.6】: 細部層次的社會學理論分析,集中在研究日常生活面對面的互動以及群體中的行為等。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424。◆ 社會動學(Social Dynamics)【P.6】: 為A. Comte所創,係指研究各種不同的社會模式產生與變遷的社會學。 社會靜學(Social Statics)【P.6】: 為A. Comte所創,係指研究社會的結構、社會秩序與社會穩定等問題的社會學。 社會系統(或譯為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P.9】: 係指貫穿時空澎湖民宿的社會關係模式,並被理解為重複產生的,特指相對持久的模式。在這種一般意義下,一個社會(society)或任何組織(organization)、群體(group)都構成社會系統。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635。◆ 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P.9】: 由一群共同尋求相同目標的人所組成的大型次級團體。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168。◆ 社會中所存在的相當穩定的模式或結構,以及造成或維持這種結構的過程。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623。◆ 社會團體(social group)【P.9】: 一群彼此有互動行為,並具有團體認同感的人所組成。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167。◆ 係指二個以上有直接或者間接接觸(contact)的人。至於租屋所謂接觸,在社會學上的意義,係指(1)個人處於有意義的彼此刺激或反應他人之刺激的地位;(2)處於有意義的反應一共同刺激的地位。 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P.9】: 係指社會成員依其獲得社會資源的多寡而被分配到不同社會階層的過程。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um)【P.9】: 社會成員依其權勢、財富、或聲望之不同而被安排成高低不同層次的地位或階級。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294。◆ 在一個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和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等級制度中可以識別的社會層級(layer)。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633。◆ 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 個人在社會裡所擁有的權勢、財富、或聲望。社會地位亦指個人可用來影響或支配他人的資源。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租屋網臺北市:三民。P. 294。◆ 社會階級(social class) 擁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人們所組成的群體或團體。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294。◆ 賦予地位、先賦地位(ascribed status) 與生俱來或傳襲而得的地位。如性別、膚色、家世血統。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294。◆ 贏取地位、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經由個人努力或成就而獲得之地位。如教育與職業地位。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294。◆ 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P.9】: 社會互動和社會關係等所構成之社會結構的組織與功能上的變遷。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617。◆ 係指社會生活方式或社會關係體系的變異,以及社會結構與功能的改變。 社會組織或社會結構的某方面(如家庭、選舉模式、宗591教態度和經濟活動等)的現況與前一時期狀況之間的差別。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 609。◆ 社區(community)【P.9】: (社會學家和地理學家所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係。 文化(culture)【P.9】: 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 【資料來源】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P. 112。 人類創造和使用的象徵和器物。文化可以被認為是構成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way of life),包括行為舉止、服飾、語言、禮儀、行為規範和信仰系統。 【資料來源】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P.161。◆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租房子YAHO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w98zwfc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